你是否还记得当年的情景?穿着新衣,唱着歌曲,过着快乐的日子。虽然儿童的时光已离我们远去,心中的回忆依然那么甜蜜。无论时间如何飞逝,愿我们的友谊永远长青!愿你永远保持童心!
有时候,你选择与某人保持距离,不是因为不在乎,而是因为你清楚的知道,他不属于你。就这样寂寂的守侯,若即若离,始终泾渭分明。彼此只是彼此生命中的过客而已,如鱼饮水,冷暖自知。因为懂得而相知,因为相知而相惜,因为有你,我的心阳光明媚,因为有你,我就有了牵挂和思念,因为有你,我的生活充满了甜蜜……
因为有你,我的梦里满满的都是幸福,因为有你,我的生命才会绽放如花。就像他们说的,你是我听歌听到一半会想起的人,你是我快乐的时候想一起分享的人,你是我痛苦的时候想倾诉的人,你是我最爱却无法相守的人,你是我最想见到却又怕见到的人,你是我心底里的那个人。没有你即使在人山人海中也会感到寂寞,没有你即使拥有全世界也不会快乐。然而我终究没赶上与你同行的列车。你怜惜,你懂的,你于我无望的契合,可最终我们也只能擦肩而过。是不是因为寂寞,才有了惺惺相惜的趁虚而入?是不是你的沉默,终究蜕变成我无法逾越的河?是不是你的伤口,蛰伏在潮湿的心房始终葳蕤生长?没有草长莺飞的传说,没有海枯石烂的爱情,没有完美的童话世界,没有相濡以沫的相依偎,没有两两相望的双宿双栖?可是既然相遇了,早该知道了这样的结果,既然相惜了我又怎么舍得离你而去……
磨坊书院。
“郭亭,你真的要跟我们一起学武功啊,我们这半年多可什么都没学到啊。”
“就是,整天听无涯子讲故事,要不就是跟猴子玩。无聊死了。”
“那我也要学,我还等着上青城派挑战那里的擂主呢。”
“就你这小身板啊,还是算了吧。”
“上官,你别这么说,小心韵儿杀回来。她会打死你的。”
“你别杀我,你别杀我。”
“你站住,再走一步我就让你死无全尸。”
“洛少救我啊!”韵儿一个箭步冲上来,洛少突然出现,与韵儿过了不过三招就败下阵来。
“洛少!”
“别喊了!烦不烦,拿命来。”
上官转身,看见洛少已经被两只雪花镖钉在书院的房梁上,此刻根本动弹不得。再回头,韵儿已经冲着自己一剑刺过来了。他不自主的退后了两步,却发现身后成了万丈悬崖。
“你跑不了了,束手就擒吧。”
上官脚下的碎石开始滑向崖底。韵儿一剑封喉。上官看见血溅了出来,可是自己却没有疼痛感。低头一看,沁儿正挡在自己的身前。
“沁儿!”
上官从梦里惊醒,叫了出声。
“少爷你没事吧。”
“没事,做了个噩梦。”
“少爷该吃早饭了。”
“知道了,我一会儿就出去。”
磨坊书院。
“上官,我怎么看你脸色不好啊。”郭亭将剑扣在书案上,整了整自己的衣服。
“是啊,昨天没睡好,你见沁儿了没?”
“没有,还没来吧。”
“郭亭,我看你这两天每天练功,可有进步啊?”上官问道。
“当然有,无涯子教的招式我都练会了。”郭亭炫耀说。
“无涯子?他有教什么东西么?”上官好像突然间觉得有些不对,怎么自己没有学到东西?无崖子不是一直在讲什么自己的传奇故事么?什么时候教武功了?
“有啊,心法,剑法,都教了啊。”
“为什么我都不知道。”
“你,你只知道玩。无涯子讲什么你压根就不听。”
“可是我只记得他一直在讲自己以前的事啊,好像没教什么啊。”
“只有你不认真,我看沁儿都学的差不多了。”
“沁儿,沁儿怎么还不来啊。”
“你急什么啊。”
“沁儿以前来得那么早,今个儿怎么还不来。不会出什么事吧。”
“会出什么事啊。你想太多了。”
“你不知道,我昨天做梦,梦里韵儿要杀我,结果沁儿帮我挡了一剑。”
“所以,你就想着以身相许了?”郭亭打趣道。“我可是听说过这样的不少故事。。冒襄生于官僚家庭,其父冒起宗为明崇祯朝大臣,官至佥都御史。冒襄自幼聪明,生性敏慧,仪貌出众,举止蕴藉,吐纳风流,他早负才名,精于音律,长于书法,诗文俱佳,得晚明文坛领袖董其昌、陈继儒的赏识。文苑巨擘董其昌把他比作初唐的王勃,期望他“点缀盛明一代诗文之景运”。明季他又以风节文章领导复社,主盟文坛,名列“明末四公子”之目。卓绝的修养,得天独厚的际遇,使其享有盛誉。”
“真厉害啊!”一旁的上官楚楚突然搭上了话来,她很少这样。
“你怎么突然不画画了?”上官问道。
楚楚没有理这个哥哥,接着问道:“快讲啊!”
郭亭接着讲道:“才自清明志自高,冒襄有过人的才艺,十岁能作诗文,十四岁刊行诗集,十六岁中秀才。他聪颖勤学,博通经史,下笔千言,但科举道路都不顺利。主要是因为其见解与权贵不合,结果六次参加乡试,仅两中副榜。后来“督抚以监军荐,御史以人才荐,皆以亲老辞,康熙中复以山林隐逸及博学鸿词荐,亦不就”,冒氏负才使气,轻财高义,刚毅沉稳,疾恶如仇,眼界甚高,终身没有涉足官场。”
“不涉足官场?!”洛少卿竟然也凑了上来,此时的书院里变成了讲故事的地方了。连向来不爱掺和的楚楚和洛少卿,都在桌前听着郭亭讲那个所谓的民间传说。
“冒襄温文尔雅,崇尚名节,才气横溢,风流倜傥,与侯方域、陈贞慧、方以智并称“明末四公子”。他们年龄相仿,意气相投,或结伴同游,或诗酒唱和,或抨击阉党,或议论朝政,希望改革政治,挽救国家危亡。冒襄雄才大略、英豪气概领一时之秀,官僚家庭和传统思想的影响使他与政治结下了不解之缘。他领导复社、几社,主持东南文柄,“励经济,修名节,不以功名势利为念”。一心想施展抱负,建功立业。在南京时经常高朋满座,诗酒唱和,高谈阔论,以天下为己任,大有不可一世之概。这也是明末文化的一大特征。
崇祯三年。他首赴南京乡试,因病阻场,结识了复社名流张溥、杨廷枢,由此加入复社,并参与领导事宜。后在秦淮大会东林遗孤,参加起草《留都防乱公揭》,抨击阮大铖,产生了较大的影响,使得阮大铖之流如过街老鼠。公元1644年,李自成的农民军攻入北京,明亡;随后,清兵入关,建立大清国。南京的明朝旧臣建立了弘光政权。阉党余孽阮大铖投靠马士英,当上了南明的兵部尚书兼副都御史,他要报复复社诸君子。冒襄连夜逃往扬州,靠了史可法的荫庇,才躲过了这场灾难。清兵平定全国后,降清的复社成员陈名夏曾从北京写信给隐居的他,信中转达了当权人物夸他是“天际朱霞,人中白鹤”,要“特荐”他。但冒襄以痼疾“坚辞”。康熙年间,清廷开“博学鸿儒科”,下诏征“山林隐逸”。冒襄也属应征之列,但他视之如敝履,坚辞不赴。这些都充分表现了他以明朝遗民自居,淡泊明志,决不仕清的心态和节操。他曾自述:“鬻宅移居,陋巷独处,仍手不释卷,笑傲自娱。每夜灯下写蝇头小楷数千,朝易米酒。”表达了他不事二姓的遗民心态,这一点是冒襄一生中最为闪光的地方。
与此同时,他缅怀亡友,收养东林、复社和江南抗清志士的遗孤。他曾在如皋抚养抗清志士遗孤二十多人,其中包括“明末四公子”陈贞慧的儿子陈其年、方以智的儿子方中通、方中德,安徽戴本孝兄弟,魏大中的孙子魏允楠等,陈其年在如皋冒府生活长达八年之久。他们的生活、交游费用全出自冒氏。冒襄在秦淮为复社子弟讲学,场面可观,堪称盛会。冒襄还曾在灾年施粥赠药,接济灾民达九个多月。这既说明冒襄讲义气,重友情,忧国忧民,也说明他拥有丰厚的财富。由于冒氏本人从小养尊处优,缺乏创造财富的本领,父亲去世以后,开支不减,家境日渐衰落,以致他晚年靠卖字为生。入清后他不愿仕进,终日诗酒自娱,不应鸿博之荐,晚年结庐隐居,是其政治信念的体现。所以他的风节文章在海内深孚重望。他的逝世被世人誉为“东南故老遗民之流风余韵于是乎歇绝矣”。”
“真可惜啊!到老了那么一个大才子,竟然过上了食不果腹的日子,真可怜。”楚楚说道,眉头皱的好像是自家着火了一样。
“不可惜,志向高洁,我想,他也无所谓那些吃穿用度了吧,不然,早就选择别的路了。”洛少卿说道。
“才子佳人结良缘,冒襄不仅是热血书生,还是风月场上的翩翩公子,据说其人“姿仪天出,神清彻肤……举凡女子见之,有不乐为贵人妇,愿为夫子妾者无数”。可见冒襄魅力无穷。自古才子佳人的故事不胜枚举,而大才子冒襄的情感故事更是别有一番风味。
明朝崇祯十二年,冒襄来到南京参加科举考试,在闲谈中,他听到方以智、侯方域对董小宛赞不绝口,不禁对这位传说中的冰清玉洁的“冷美人”大感好奇。董小宛,名白,字青莲,又名宛君,因父母离异生活贫困而沦落青楼。她容貌秀丽,气质超尘脱俗。董氏名与字均同于李白,是因仰慕唐代大诗人李白而起的。她与秦淮南曲名妓柳如是、顾横波、马湘兰、陈圆圆、寇白门、卞玉京、李香君八人,被时人誉为“金陵八绝”“秦淮八艳”。小宛生于南曲青楼之中,其母陈氏为南曲歌妓,其父董旻为门下清客。小宛自小聪颖,八岁时就跟一班清客文人学诗、**画、作戏、操琴,十三四岁的时候,琴样书画莫不知晓,诗词文赋样样精通。15岁时做的《彩蝶图》,上有小宛题词,并有二方图章印记,还有近人评价很高的题诗。小宛还自幼爱读屈原的《离骚》,杜少陵、李义山的诗以及**夫人,王珪宫的词;并编有记载古代才女事迹的《奁艳》一书。小宛不但才思敏捷,通诗达词,精琴工画,擅长昆曲,而且善于食经茶道,董小宛真正算得上是一个多才多艺的大美女。
风流才子冒襄自然十分渴望结识这样的佳人,尤其是在科考失意之后,更想舒解心中的郁闷,于是慕名到秦淮河去寻访董小宛,可惜她外出了,几次都没有见着。直到准备离开金陵的前夕,冒襄由方以智引见,终于得以与董小宛在苏州半塘相晤。当夜董小宛刚刚参加酒宴归来,正微带醉意斜倚在床头。冒公子只好隔帘相望,称赞小宛可谓是“香姿玉色,神韵天然”。冒襄自我介绍后,董小宛称赞说:“早闻四公子大名,心中倾佩已久!冒公子果然是异人!异人!”之后董小宛话语不多,冒襄见她娇弱不堪,怜惜伊人酒后神倦,坐了不到半个时辰就匆匆离去。就是这半个时辰的交谈,却使董小宛对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。
董小宛其实早已经从李香君处听说了冒襄的才名,和许多秦淮女子一样,她心中企慕不已。自从那一次见面后,她便开始了对冒襄的期盼和含而不露的追求。虽然董小宛多次向冒襄表示过倾慕,但均未得到他的首肯。后来众人才知道,风流多情的冒襄早已属意吴门名妓陈圆圆,并于1641年“订嫁娶之约”。然而次年冒襄第六次乡试途经苏州,重访陈圆圆时,已是人去楼空,陈圆圆被国丈田弘强买而去,送进了宫中。他遍寻陈圆圆不着,一时心情抑郁,怅惘无及。于是与朋友一道乘舟夜游,竟然鬼使神差地又来到了董小宛的门前。
第二次冒董相会,小宛正在病中,也是斜卧床头,只是上次带着淡淡的笑容,这次却是满脸的凄怆,一副心力交瘁的样子。冒襄大有同病相怜之感,满怀同情地将她宽慰一番。见她病体虚弱,冒襄几次提出早早归去,董小宛却殷勤挽留,两人直谈到深夜才分手告别。小宛告诉冒襄:“我十有八日寝食俱废,沉沉若梦,惊魂不安。今一见君,便觉神怡气爽。”没想到冒公子的神采风姿竟然能起到药石所不及的作用。
这次相会董小宛向冒襄表达委身之意,然而董小宛的这一番款款深情,冒公子确是始料不及的。冒襄借酒醉敷衍过去,第二天匆忙告别。小宛无奈之下只好说:“既然公子要走,我都梳好妆了,就一路送送你吧。”这一送,就一连送了二十七天,从浒关走到北固,冒襄也一连回绝了她二十七次。到了金山的时候小宛指江发誓说:“妾此身如江水东下,断不复返吴门!”这样几次三番,相送相追,加深了彼此的了解,情感愈来愈浓。《影梅庵忆语》中,冒襄偕董小宛同游金山、苏州、杭州,登金山时,“山中游人数千,尾余两人,指为神仙”,可谓轰动一时。就在这年冬天,在柳如是的斡旋下,由钱谦益出面给小宛赎身,然后从半塘雇船送到如皋。次年春,冒董结成伉俪,他们在一起幸福地生活了九年。夫妻二人时常弹琴和唱,吟诗作对,游山玩水,真是一对神仙眷侣。
小宛来到冒家后一洗铅华,尽心尽力服侍冒襄家人,事事亲力亲为。冒襄的母亲和正妻也都很喜欢她,不但如此,小宛还要负责督导冒襄的两个儿子读书,算是兼任家庭教师,董小宛虽然生性温柔,但看来却是非常有管理才能的女性。她到冒家之后,日常琐事都是由小宛一手操办,井井有条。可谓是冒襄的贤内助。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小宛有一手过人的厨艺,据说现在扬州的名小吃“董糖”和“董肉”是小宛发明出来。人们把小宛列为古代十大名厨之一。冒襄自称在与董小宛共同生活的这九年里是“折尽一生清福”。
短暂的幸福宁静生活很快过去了。甲申之变后清军南下,冒襄一家不得不辗转逃难。明亡后冒家生活艰难,冒襄大病了三次,全靠董小宛悉心照顾才保住了性命。冒襄患病,都是小宛一路不眠不休地照顾。他后来回忆道:“此百五十日,姬仅卷一破席,横陈榻旁。寒则拥抱,热则披拂,痛则抚摸,或枕其身,或卫其足,或欠身起伏,为之左右翼。”董小宛辛苦侍疾、无微不至,这种劳累的生活,最终吞噬了董小宛年轻的生命。
结果一代名妓董小宛病死在水绘园影梅庵家中,年仅二十八岁。冒襄作《影梅庵忆语》二千四百言以哭之,家人和亲友都哀悼不胜。”
“这就是离多最是,东西流水,终解两相逢。
浅情终似,行云无定,犹如梦魂中。
可怜人意,薄于云水,佳会更难重。
细想从来,断肠多处,不与者番同。”楚楚吟了一首诗来,大家都觉得很应景,可郭亭却话锋一转,说道:“所以,你是不是也想有这么一段故事啊?”
“你说什么啊。”上官听罢了故事,自己在心下想了一会儿什么,却又反驳道。
“别以为我眼睛瞎了。”
“孔院长来了,我不跟你说了。”上官看到孔院长进来,简直像是抓到了一根救命稻草一样。
“各位早上好啊。”孔院长笑说道。
“院长早上好。”
“你们知道,为什么我们把教书先生叫做舌耕么?”院长问道。这是他每天的惯例,每天一个问题,雷打不动。好像是渴望让学生们依靠着这一个问题,能有天大的收获似的。
“不知道。”台下的学生们头摇的像拨浪鼓一样,孔院长的故事就要开始讲了。
“魏晋时期有个人名叫贾逵。舌耕的来历就是从他开始的。
贾逵出自名门望族,但非常穷。穷到什么地步呢?冬天连棉裤都没有。有一年冬天,他在自己的妻兄柳孚家睡觉,早晨起来,就把柳孚的裤子给穿走了。贾逵长大以后,因个子很高,有八尺二寸,所以外号叫“贾长头”。当时人们就有一种说法,叫“问事不休贾长头”。
贾逵一生著作等身,教出了很多得意弟子。有一个弟子说出来可能会吓大家一跳,《说文解字》的作者许慎。贾逵还精通天文学,在天文学上是位承上启下的关键人物。贾逵小时候读书的故事很有名。他的父母很早亡故,五岁的时候,就聪明过人,已经读了点书,但是后来实在没有钱读书了。贾逵的姐姐出嫁以后没有孩子,所以被休,只能回娘家来住,但她因为贞节,而且很聪明,所以大家非常敬重她。有一次,她听到隔壁的邻居在读书,就抱着贾逵到墙根下来听。贾逵安静地听着,她很高兴,隐隐约约觉得这个弟弟不一样。到了十岁的时候,贾逵突然开始背诵《六经》了,他姐姐大惊,问:“从来没有教书先生教过,你怎么会背诵这些呢?”贾逵说:“姐姐抱我到篱笆墙旁边听邻居家读书,我就一字不漏地全记下了。”而且他听了以后,一回到家就把桑树皮给扒下来,把一些难记的写在桑树皮上,或者写在门上、屏风上,一边记一边念。他的学问就是这么来的。”